【话说谏官周怡54】
(相关资料图)
推崇“颜氏之学”
明代江右的书院多,讲习之会也就自然多。也正因为如此,中国儒家学派的一支——“阳明心学”,在江右蓬勃发展,独树一帜。黄宗羲有言:“姚江之学,惟江右为得其传”,“是时越中流弊错出,挟师说以杜学者之口,而江右独能破之,阳明之道赖以不坠。盖阳明一生精神,俱在江右,亦其感应之理宜也。”
周怡在嘉靖三十一年(壬子1552)夏天,访师友于江西安城,每到一处,皆有讲学论道之集会。从周怡离别时赠给刘晴川之子刘以进的书册中,可见他在江右讲学集会的足迹。有“复古”“三峰精舍”“东湖”“南山寺”会,还有后面衡山的“南台嘉会”。周怡到哪里讲学,刘以进就跟到哪里。
文中周怡谈到程颢、周敦颐、范仲淹,对刘以进的好学精神大加赞赏,也向时人宣告了他们所讲习的内容,是科举考试的基础理论。“今日之所讲者,皆立本之学,举业不过发此之枝叶尔。”他还引用朱熹在《近思录》中所言:“举业不患妨功,惟患夺志”,就是说科举考试中举,在于要有坚强的意志力,刻苦学习才行。
《书刘以进册》(《周恭节公全集》文录卷十)
壬子夏,予求师友于安城,而刘子以进始会于复古,又复于三峰精舍,于东湖复会,于南山寺。及予辈入衡山,则又独行复会于衡山。日见其孜孜,不懈于初志,吾未见其好学有如是也。
予二三人斋明静坐,恭然百证,苦念虑之憧憧也。虽分数有多寡,而莫不有焉。问以进,必曰无问之详,则曰:吾但有戒懼之念耳,则又莫不惊异。日见其循循,不违于初语,吾未见好学有如是也。
一日谒予曰:先生将远别,后会未期,幸留一言,以为常对者。夫子之会也,不问于远近,必至焉。是孰使之子之澄虑无他杂念?是孰主之此皆子之志也?子坚子之志而已,复何求也。
虽然明道先生好猎,见濂溪后自谓已无猎心,濂溪未之许,及后十二年复见猎者,不觉心动,乃知此心未易,云无也。范文正公与孙泰山石徂徕,学于长白寺,啖蒸粥以明志,得家书见平安字,輙投不开,子之立志以明道希文自期待,则学必至于圣人,而以天下为已任,将来之进,未可量也。
吾观子之明志,尚未过于范公,与诸君子处亦此生嘉会之,虽再者而归志隐隐自切,必此中加处未能夺子隐微之,所加是宜默省而精微者,自谓无杂念,或恐有默制为主而不自觉者,即信能澄然无事,不妨以明道猎心自观焉。
今日之所讲者,皆立本之学,举业不过发此之枝叶尔。古人有言:“不患妨功,惟患夺志。”吾畏子之志不可及也,敢以笃志为告何如?令兄三峰先生家学切磋,试以商之也。
周怡也与江右同榜的同年进士寄语论道,道出了君子处世立身的担当,不能仅为“秩位”“显晦”,他还拿罗念庵作例子,如果他继续做官,现在是什么情况?
《与江右同年》(《周恭节公全集》尺牍卷四)
吾兄琼瑰之材,瑚琏之器,馆阁妙选而顾,早置闲散,何当涂者不爱才如是?殊垂众望,虽然藏器待时,美玉终不久韬椟也。
士君子生世,出则功被天下,处亦道充宇宙内,岂城之剑埋锋敛锷,而幽光潜曜,犹射斗牛,岂有秩位为显晦耶?以诗酒自发者,勿论即以文章润身着著述流声,亦未足为贤者结束地。
吾人生身立命之本,自足撑拄,乘此闲身友未尽,或亦天之玉爱也。
罗念庵先生见谓,若一向在仕,亦未知此身作何状。此非深省极反澹然世味者。言不及此。吾兄高明夐视。此意为如何?
嘉靖壬子年周怡同江右王门学者的“南台嘉会”,效仿“朱张佳会”冰雪寒天的方广游,皆载入了南岳衡山的文化史册中。讲学之外,他有与诸友同游紫云峰的七日游。
《同诸君游紫云》(《周恭节公全集》诗录卷六)
何意相遭对紫云,晴空佳气正氤氲。槎浮银汉仙幢至,松作寒涛广乐闻。虞夏流风馀感慨,朱张佳会惜慇懃。千年事往怀真切,七日朋来喜共君。
特别提到的是,他此行结识的另一位好友,是去永丰公干后来聚的大行陈西塘。
“壬子秋,怡自宛陵求友于吉郡,遂偕二守刘君亮、侍御刘君一舒,自安福,寄幽栖修旧业也。未几,太守郭君致祥至太和,大行陈君履旋因奉使至自永丰,国子罗君子钟至自茶陵,暨张君景仁、刘子以进,俱留数月,日相切磋,亦南台一嘉会也。”(《周恭节公全集》《重兴南岳南台寺碑》文录卷五)
“大行”是古代接待宾客的官吏,“大行掌宾客之礼,今之鸿胪也”(《文献通考》)。在嘉靖三十一年冬至后的“二日”,陈西塘同周怡游观水簾洞后与刘以进和秋元分别,并作诗以记。后来陈西塘官至掌科,周怡也没有忘记同他交流。他们同有忧怀天下之心,虽身处不同境地,却能相互勉励,“幸知厚者,矜而教之”。
周怡还引用《中庸》“苟不至德,至道不凝焉”之句赠他,也是在激励他说:如果没有至高无上的德行,就不能成就至高无上的大道。
《至后二日,同陈西塘大行观水簾洞别以进、秋元》(《周恭节公全集》诗录卷六)
寒谷阳生风日桑,喜陪仙客访丹丘。云披素练朱陵落,珠散银河玉㠉流。坐石饮泉必自醉,赋诗怀古意远悠。崖苔蝌蚪浑无辨,相对翻怜身世浮。
《寄陈西塘掌科》(《周恭节公全集》诗录卷四)
衡云台雪,已成陈迹。习气凡心,莫划宿根。鬂变齿落,衰境骎骎逼矣。素心茫然,愧懼日甚。学道无成,求田不就,食肉无分蔬食。虽继山泽之臞,亦不得伶俐,承当可咲可咲。家近县门,妄想山居。如求儿角,日闻腥秽。秪增罗刹,愿死期不远。糊涂半生,深不甘心。幸知厚者,矜而教之。
吾丈以宰官,身而设法,嘉谋嘉猷,日以上闻令。闻令望日,为士表假谈玄,而信手皆是卅诀。年来参透妙处,无因一问,发我蒙昧,虽然此事自前多论不无埋没,若不求大道,则傍门魔路,皆可成精作恠,術亦多端。由先圣视之,正在呵斥中,后人未必不以为秘妙也。傍门魔路,断不可入。然非走遍多岐,便不易悔。万缘放下,一法不求,此时神丹黍米,不从外得。神服其令,气服其竅,稍从其召,可次第见矣。
真功真志,岂可草草月日了乎?故曰:“苟不至德,至道不凝焉。”有怀高明,漫尔布候,不觉饶舌。
大行陈西塘是从欧阳修故里永丰,忙完公事后,上衡山参加“南台嘉会”的。周怡在南岳“留浃月,相得甚洽”。当时天气较好,他们游紫云峰、水簾洞,宿崇宁、登香炉、兜率,论道讲学,诗作唱和,在即将分别时,周怡作《南山别言记》记怀以赠陈大行。
《南山别言记》(《周恭节公全集》文录卷四)
永丰陈大行西塘子,以王事道出衡阳,闻予辈四三人山居,亟毕事,遣仆从先归,乃携二僮,单车访予于山中,留浃月,相得甚洽。时小至天气清和,风日温燠。
舆步紫云峰,俯视南荒,一览无礙,则有松涛洒洒,如闻广乐远递缥缈中,尘虑尽消,恍然在云霄上也。既而游小(水)簾、宿崇宁、登香炉、兜率,历探南山之胜。良朋萃止,积义日新,雪月相对,夜不能寐,于是各呈心得。
然否莫逆感一阳初动,朋来无咎,因舆穷不远之,复见天地之心焉。
夫曰:复,则全体在我。曰:不远则知常不息,天地之心,不于是见乎。天地之大德曰生,生生之谓仁,天地之心无时不生,然必于复而见之。
此学之不可以已也。学也,“克已复礼,归天下于仁者也。为仁由已。”其不远之复乎?古之善学者,莫如颜子。有不善未常不知,知常不息也,知之未常复行不贰,过无祇悔也。盖闻夫子克已复礼之训而请事,竭才之所得也。故夫子称之曰:颜氏之子,其殆庶几乎?又称其好学不惰,皆喜其不远之复也。
此师泉、平川、三峰诸君子所日与切磋丁宁(叮咛)者,西塘子自得深矣。
复何言虽然复之,稍远则频矣。频则学之少息也,息不息之间而频与不远分焉,可不畏乎?诚学颜子之学,“自终食之间,以至造次、颠沛必于是”。自三月不违,充一阳以至纯阳,则天德之刚健中正纯粹精者,将在于我矣。今之复固纯阳之体也。
西塘子之行也,天下国家之责,其在身矣。以身任天下国家之责,而必欲天下归吾仁,是谓体仁足以长人,斯真见天地之心矣。不远之复,庶其免于频乎?
西塘忠信粹美之资仁厚有余,其于体仁之说,当不以为逆于其行。谨诵颜氏之学,效辅仁之谊,立朝懈其尚无忘山中之意乎。
《南山别言记》是“历探南山之胜”后,周怡游历论学的感悟小结。“良朋萃止,积义日新,雪月相对,夜不能寐,于是各呈心得。”周怡对“南山嘉会”心得体会是“复见天地之心焉”。他从古学经典里,找出了“天地之大德曰生,生生之谓仁,天地之心无时不生”的理论,阐述了“德”“生”“仁”“心”之间的关联。
周怡对陈大行言,“此学之不可以已也”,传统儒学要发扬光大。学习的目的,就是每天做到克制自己而言行,符合礼的规范,那么天下的人,就会称作为仁人。实行仁德要靠自己。“克已复礼,归天下于仁者也。为仁由已。”(《论语·颜渊》)。
周怡认为“古之善学者,莫如颜子。”孔子的学生颜回,是最善于学习的。“有不善未尝不知,知之未尝复行也”(《易经·系词下》)。颜回能自知不善的苗头,存在的不好事情他没有不知道的,知道是不好的事情没有再去做的,一知不善,便不重犯。
《论语·雍也》言:“有颜回者好学,不迁怒,不贰过。”所以孔子说颜回有“自知者明”,道德接近完美。"贤哉,回也""回也,其心三月不违仁"(《雍也》)。南宋朱熹也同孔子一样,肯定评价颜回:“庶几,近义,言近道也。”颜回的不朽,在于其重立德,也因此后世尊称他为“复圣”,位列“孔门七十二贤”之首。孔子赞其"用之则行,舍之则藏。惟我与尔有是夫!"(《论语·述而》)这也是周怡时常在诗文里引用的一句话。
孔子又称颜回“好学不惰”,很喜欢他“不远之复”的行为。在福建武夷山的朱熹故居,挂有一块“不远复”牌匾,出于《易经》“不远之复,以修身也”。意思为,走不远,就需回头审视一下自己,审视自己所说之言、所行之事,以达到修身养德的目的。因此周怡说,这也是“师泉、平川、三峰诸君子所日与切磋丁宁(叮咛)者,西塘子自得深矣”。
在好学修身养德“不远复”的过程中,如何把握处理好“频”“息”的关系,周怡认为要“诚学颜子之学”,要“无终食之间违仁,造次必于是,颠沛必于是”(《论语·里仁》),要连吃完一顿饭的工夫也不能违背仁德的,即使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仁德去做,即使是在流离困顿的时候也必须按仁德去做。“自三月不违,充一阳以至纯阳”。如果能这样坚持三个月下来,下手工夫在于一阳,一阳初动,以至纯阳,达到完美境界。颜回之德的核心是"仁",他把孔子的"仁",落实于个人的行动中,而不是停留在口头上。颜回以其高尚的道德人格影响社会,启迪后世。
“则天德之刚健中正纯粹精者,将在于我矣。今之复固纯阳之体也”。周怡言若如此,那天之德性中的那中正立身,正道直行,行事光明磊落的纯粹之人,就是我了。今天所做的,就是培固这种品德。
周怡还勉励陈西塘说,你“以身任天下国家之责,而必欲天下归吾仁”,如果自己“是谓体仁”,才能“足以长人”,那就能“真见天地之心”了。“不远之复,庶其免于频乎?”
文末周怡称陈西塘“忠信粹美”“仁厚有余”,要“谨诵颜氏之学,效辅仁之谊”,在朝中莫忘了山中所研学之意向,要记住“南台嘉会”之所得。
周怡作为明儒南中王门学派中人,在与江右王门学派领军人物频繁的交流中,在对王阳阳学术传承上,也自成体系,有着独到的见地。他在《南山别言记》所推崇的“颜氏之学”,也是明代理学在儒家思想上的继承和发展。时至今日,仍有其鲜活的生命力和教育意义。
54
书籍。
是人类进步的阶梯
读书,使人进步
2011年11月26日在江西井冈山大井